对这本书——或者更准确地说,对陆克文——感兴趣,最大的原因跟大多数中国人一样。他那口流利的京味普通话,确实能让近代历史上受尽西方压迫的中国人在新奇之余,内心更有那么一点点意淫的满足感;其次,我可爱的表弟身处陆克文的老家昆士兰州,努力过语言关的同时还时不时跟我绘声绘色地描述那里的女人有多么开放多么丑,人民是多么冷漠多么囧,种族歧视是多么严重多么猛,我就对多样化的澳大利亚以及这个会讲普通话的总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在近期买的一本《凤凰周刊》后的“新书推荐”中,也看到这本书的身影,于是就兴趣泛滥。

但是兴趣出现了就容易犯错,尤其是爆发出来的兴趣。我错误地读了这本书,如果没有两个男人更错误地写了这本书的话。《总理是位中国通》,我这20多年的生命,尽管一直都在避免读到不好的书(甚至在读这书之前还专门Google了各方评论,甚佳),但终究还是读到了这么一本绝顶烂书,或许我应该感到无上荣幸。

当我刚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封底的说明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本书两位作者都在澳大利亚居住近20年,是此类书籍的最佳撰稿人。”纳闷为什么他人著传的首选成了旅居外国人;然后,看了看两位作者的名字:田地、李洋,虽然我一贯反对以貌取人或是以名取人,不过这两个毫无书卷气而且土到家了的名字还是让我对这本传记有了小九九。看书的过程中,我一再提醒自己:“这是本好书,我要学会欣赏不同风格的传记”,但是书中的某些错漏以及令人囧得起冷汗的语句还是让我彻底绝望。

一、
P9:“澳大利亚的选民一般在政治上都是很专一的,也就是说,他们一旦选择了一个政党,便会一生一世,永远忠诚,绝不会轻易转向。”
P24:“……大多数澳大利亚人(前文的描述可知这里表示选民)对政治并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热心和忠心……”
评论:第一句话鄙视了读者的智商(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两句话则一起鄙视了作者自己的智商(这种情况同样反复出现)。

二、
P81:(说到陆克文幼年丧父时就产生了从政的愿望)“其实这并不真实……这只能是小说中的情节。”
P83:“11岁的时候遭受丧父之痛……我们似乎可以说陆克文那时就已经打算一生从政了,这个猜测没错。”
评论:……这两句就不评论了,更可怕的是作者几乎幻想YY了陆克文的整个成长过程,环境描写和人物心理细致入微。我觉得吧,“这只能是小说中的情节”。

三、
P82:“有必要提醒各位读者,西方也是有社会主义的,甚至也有共产党。”
评论:书中充斥了这种自以为是的、把读者当傻逼的提醒和说明,作者是把这书当幼儿读物么?

四、
P90:“一般来说,军事、外交、金融、卫生等必须统一的领域才属联邦管,而其他如经济、治安和教育等权力都是各州的。有些领域由联邦和各州合管,如卫生教育。”
评论:前面的描述已经将卫生和教育的掌权层次明确分开,后面却又说合管,很傻很天真。

五、
P91:“几乎没有人会说陆克文能成为一个好的商人,他长得那个样子怎么看都不像,商人总要有些狡诈吧?可是陆克文,怎么看都是一副诚实老实,和蔼可亲的样子。他这副样子,可能也只能去做政治家。”
评论:虽然作者用了“可能”两字,不过写出这样的话,我只能说作者太幼齿,我怎么觉得政治家更应该长得阴险狡诈呢?

更多内容略去,我觉得已经能说明问题了……

全书最后两章风格突变,变得沉稳诚实了,明显跟前文不是出于一人之手。不过瑜不掩瑕,烂书的基本属性是不会改变的。如果在澳大利亚旅居近20年就变成了这种极品货色,我还是希望我可怜的表弟尽快回国发展。

我之所以有极大的魄力和毅力能读完这么一本超级烂书,是因为我觉得这也是人生的一次万分难得的经历,就跟一个月前经历的大地震一样,是一次宝贵的体验,而且绝不会想再有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