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按照约定的时间,我收拾一番准备往磨子桥奔。坐在闷热拥挤的公交上,思绪不由得想到了今天回家的事,每次都是这样,考完试了就特别想回家,见见父母、走走亲戚、会会同学,甚至是学点什么,可是真正到家了,却发现做什么事情的心情都没有,一个假期通常就这样荒废过去。毕竟高中同学们早就有各自的新生活了,聚会除了寒暄几句,说几句听了就忘的学校搞笑破事,吃一顿可有可无的饭(尽管已经食之无味),也基本上做不了别的了。每个人早就学会带上面具,谁露真容谁是傻逼:混得好的,表面被骂装逼不说,背地里别人还不知道怎么说你,等到哪天每个人都开始对你爱理不理的时候,只有纳闷的份了;混得烂的,要是有勇气坦诚地说出来,除非是对关系很铁的个人,否则就等着大家在心底里大肆嘲笑。想想还是家里最好,永远也不会有负面观点,什么事情都可以说,得到的也会是理解、宽容,或者鼓励与期望。
这就有一个问题,我们到底还能回家几次,见爸妈几次?按爸妈能活到75岁算,现在平均应该还有30年。做最坏的打算,大学和工作都不跟爸妈一个城市,甚至隔了很远,每年春节回家一次,暑假或者长假都回家,就还有60次,也就是说,我们最理想的和爸妈见面的次数也只有50次左右了,因为今后总不可能长假每次都回家,还有男/女友,或者旅游,或者其他任何事情的选择。想到这里我就觉得挺可怕的,这永远是我心里,应该也是每个人心里最软的一块。晚上回学校,跟同学说起这事,都是突然发觉般的惊讶。
跟每种生物社会一样,父辈一旦完成了传宗接代、抚养后代成人的任务,他们的人生也就失去了广义的目标了。或许会说,给孩子找个好伴侣?那已经不是他们那一代应该主力参与的事了,那也不是他们的责任与义务。我们每个人都会变老,除了工作之外,经历每个人都要经历的结婚、生子、抚养,然后衰老、死亡的自然规律,趁着现在还能有大段的时间跟家里人在一起,趁着现在还没有被生活的重担压在肩膀,尽量让父母开心,不要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悲剧。
下午2点的火车,明天早上8点到,一个几乎是陌生的城市。主机也要带回家,换换那个基本已经跑不动IE的机器。大概能在遵义待10来天,我能见到谁呢?
近期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