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年终总结之前,我有预感这会是我最短的一篇总结。因为这一年回想起来,似乎没有什么很抓马、值得掰开揉碎了说的事情。不过,今年我在豆瓣的标记少了不少,我刚刚看了豆瓣发的年度报告,我今年总共居然只标记了 25 个条目,这绝对是我注册豆瓣以来的最低。的确,今年我业余花在电影、游戏上的时间急剧减少,而这并不是因为家庭或工作发生了什么变故。因此我打算先说说这件事。
B 站 UP 主
成为 B 站 UP 主本身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只要上传视频,就是个事实上的 UP 主。我从 2016 年开始就偶尔传视频上去,不过自从 2021 年上传了自己去红牛赛道开赛车的视频收获很多播放和关注,我逐渐认识到自己在对待兴趣爱好上的一些特殊“癖好”能得到很多人的认可,就增加了对 B 站视频的投入,但在今年以前,最多就是半年出一个自制长视频的节奏,小打小闹而已。而今年,随着我一直重点关注的《GT 赛车》游戏有许多外延产品和活动出现,我的视频产出、播放量、粉丝量等各项数据都有了一个小井喷,我发现自己一直以来的表达欲和挖掘欲终于有了一个安全、舒适、可以完全不做自己但又相当享受的出口。
首先是 2 月底,PS5 的配套硬件 PSVR2 上市。由于 VR 这种互动形式非常适合赛车游戏,《GT 赛车 7》第一时间提供 VR 模式更新,而我对这一套游戏方式和可能的问题又有比较深入的了解,我早在产品上市前就写好了文案,上市当日我第一时间买到设备,录制素材,当晚就把视频发了出去。这个视频最终获得了今年的开门红,虽然受限于粉丝数少,播放量并不算非常高,但收获的有意义讨论和好评很多,即便不是 B 站第一,估计也是名列前茅的水平。
然后是 6 月底的奥运电竞系列赛,由于是挂了奥运名头的赛事,有一定出圈效应。这项赛事我在年初就有计划,当时以为我们车队会有选手入围《GT 赛车》项目的线下决赛,早早就和小也约好去新加坡现场看比赛,顺便给自己的选手做个采访。结果事与愿违,国内并没有玩家入围决赛,但阴差阳错的是,奥运电竞中的《舞力全开》项目中居然有一个中国选手被邀请入围,正好这也是我曾经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就通过 B 站联系到这个选手,最终在新加坡现场观看比赛全程,并成功对她进行了一次采访。我到现在都还记得我那时的紧张,紧张到 Apple Watch 都提醒我心率不正常,我可是个如假包换的 I 人啊,居然能做出这种事。后来我做的《舞力全开》项目的视频虽然播放寥寥,只有几千,但已经跨圈成功,《舞力全开》粉丝们都给予了积极反馈,我自己也非常喜欢,因为它全程记录了我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尝试做些不一样东西的过程。当然,《GT 赛车》项目的视频也没落下,包括最近两届奥运电竞的全方位回顾。最终这一系列视频也收获了不少播放。
接下来是原定于 8 月中旬上映的《GT 赛车:极速狂飙》电影。在奥运视频做完后,我就开始准备这部电影相关的视频,我预期这将是我出圈的一个好机会,因为这是罕见的从小众游戏跨领域到商业电影的场景,而正好这两者我都非常喜欢。由于这部电影是真人真事改编,且真实故事本身就像极了一部好莱坞大片,正好可以发挥我喜欢挖掘细碎小事、拼凑成一个丰满故事的能力,所以也是很早就写好稿子做好视频,就等着电影上映前一周上线,好好蹭一波流量。结果就在视频准备上线前 1 天,索尼影业宣布电影因好莱坞罢工影响延期到 9 月上映,这直接影响了我的“美梦”,因为预热信息早已发出,视频只能按时上线。最终这个视频虽然各项数据都非常好,最终成为了我第一个播放量超 10 万的视频,但由于跟电影上映的时间节奏没有对上,且在国内与年度大热《奥本海默》同步上映,票房奇差,其实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作为参考的是我在 Youtube 同时发布的视频,由于海外延期时间不长,播放量很早就达到 12 万。但无论如何,综合来说这依然是我今年最满意的作品。
最后就是年底的《GT 赛车》全球电竞总决赛。这项赛事以前每年我都看,并且转播英文解说流到 B 站,但今年由于做视频积累的勇气和信心让我想做些从没有做过的事,开始筹备自己做中文解说。事先过一遍选手材料、历年成绩、经典画面之类的信息,再准备一些在间场时可以聊的话题,就这么上阵了。直播前我有点担心自己会冷场,但结果效果远超我想象,不仅解说节奏不错,而且内容输出和英文采访的同步翻译也得到大量称赞“专业”的好评,甚至 Playstation 中国官方也来感谢我全程解说了这些比赛,还给我发了点小礼物。应该说这次解说让我有了点“第二收入”的幻想…不过要做到这一点目前看起来还仅仅只能是幻想,未来还需要继续探索。
除了以上这些大节点,这一年还穿插发了其他很多视频,效果整体上都还不错,按观众的说法,是“GT 赛车区头部 UP 主”了,这当然是夸张了,但让我对做视频这件事更有信心。目前唯一的问题是由于我是纯个人做视频,又对视频质量和观感有点要求,一个视频的制作周期都很长,而且随着视频时长的增加直线上升,还有很多时间花在现学视频效果该怎么制作上。其实应该去系统学一些视频剪辑的课程。
那么接下来一个很合理的问题就是:今年花了这么多时间在视频上,小也不会有意见吗?
追星辣妈
小也曾经有意见,但看着我这 B 站越做越好,后面慢慢也就不太管了。而且更重要的是,她今年彻彻底底爱上了王鹤棣,在他身上收获了满满的快乐。年初我曾经陪着她去上海看棣棣录制节目,结果她扑了个空,这开启了她全年“报复式”的追星。后来去长沙现场看综艺录制就看了好几次,平时空闲时间估计有 80% 都在看棣棣相关的各种内容。
她这样我不会有意见吗?我没啥意见。去年小也工作变动以后,就一直处于高度的自我怀疑中,这种对职场价值的怀疑也弥漫到生活中,整个人长期处于低压和焦虑状态。我觉得从某种角度上讲,她也是这个社会评判标准的受害者之一,标准就是有没有钱、成不成功、权力如何,一旦在这个单一的评价体系上没法获得一定程度的拔尖,就容易陷入无底洞。更何况我们这个小家庭现在的状态就是上有老下有小,确实需要一个比较稳定、甚至持续上升的预期,才会心安理得。哪怕现在整个经济处于调整期,这种从过去延续而来的预期也不会轻易改变。在这种背景下,她的情绪健康度就是我最关心的问题。而通过追星能让她获得明显的情绪好转,我觉得就是目前这个阶段,“追星”对她来说最大的价值。
那这样治标不治本啊,从追星这件事上脱离出来后,不是会继续焦虑吗?确实是的,但今年我学会的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就是家庭关系里,尤其是亲密关系中,“事实”和“道理”永远是第二优先级,第一优先级一定是“情绪”。一定得先把 P1 的问题解决了,才有机会去谈 P2 的事情。今年我践行了这一思路后,就再没跟小也吵架过了。而这一切其实都要拜一本书所赐,它真正点醒了我。
这本书叫《看见孩子》,是一本同事推荐的、讲怎么处理孩子不听话问题的书。我甚至到现在都还没有看完它,但我在看的过程中突然就感觉到,这书里说的内容和方法,完全可以使用到夫妻之间啊!这本书有一个核心假设,就是“孩子都是天真纯粹的,他们任何行为的本心都是好的”。那么我就问自己:
- 信不信任小也?当然信任。
- 是否相信小也一切行为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我俩、我们这个家、我们所有家庭成员的幸福?当然相信。
- 是否相信小也是一个发育完好、心智正常的人类?……废话当然啦。
就这样,我再也不会为了那些“我自己觉得理应如此的事情”跟小也置气了,比起讲道理、吵真相,和睦的关系才是家庭的基石。甚至我感觉,这本名叫《看见孩子》的书,对我处理夫妻关系问题的作用比处理跟儿子之间问题的作用还要大。事实上,我感觉我俩现在的关系是婚后的最佳。而随着年中小也的工作进一步调整,她也逐渐适应了这份工作,现在整个人的状态都有明显好转。世界是会动态发展的,保持自己的积极心态和学习成长,才能更好地应对人生中的波动。
新家 & 那些我们爱的人
家里的很多大事小事,仍然是小也在主持操办,比如今年新家的装修,小也再一次承担了大部分工作。而最后我们在 8 月底入住后,虽然小也作为一个轻度强迫症患者觉得还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但这个位于主城区的四室新家让我人生中第一次有了一种类似“天伦之乐”的感觉:爸妈都还健在,儿子可爱快乐,新家又布置了各种便捷的生活功能,在这个家中的幸福感和以前相比不可同日而语。尤其是冬天到来后,家里打开地暖……哇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生活在有地暖的环境中,每天从外面回家后,全身最冷的脚底板踩在温暖的地砖上,真的是太幸福了。而且家变大以后,客人也多了,家里人味儿多了不少。圣诞节前后小也和她一众闺蜜玩《分手厨房》玩到凌晨 2 点,简直梦回我们婚前的恋爱时光。
儿子想想去年年底疫情第一波时没有感染,在今年 4 月时首阳,病情发展迅速,很快就呼吸困难、意识模糊,那时可能是这一年我最焦虑的时刻。后来他吸着氧、挂着盐水在医院住了 10 多天,我和小也以及我爸妈也在医院陪了十多天。但今年除了这一段时间,其他时候他都活得非常自在。这个年纪,玩得好就差不多了。不过他内向和比较认死理儿这一点还是需要继续关注,今年十一在日本玩,他整体不算是个很好的玩伴。
我爸妈作为养育和陪伴想想的主力,今年继续稳定输出。对他们我只有打心底的感激,今年跟老两口的关系也更轻松一点,之前他俩还会因为“寄人篱下”的自我感知有各种不自在,现在已经是放开手脚了,挺好。
还有猫咪“小狗”,依然是家里的吉祥物,尽管这个吉祥物每次遇到客人都会社恐地缩在角落,但过一会儿也会出来求摸摸。
迷雾职场
去年我说过那种桃花源式的团队坚持不了太久,果然,今年整个集团从上至下的调整程度堪称史上之最。媒体上能看到太多宏观层面的,就不说了。细化到我所在的团队,虽然今年也被拆了,老板也换人了,但神奇的是我们原团队的所有人工位还都在一块,我们这帮人不在一个团队但胜似一个团队,吃饭团建什么都还在一起,因此可以说工作环境还是非常舒适的。但还是那句老话:“永远不变的就是变化”,明年谁知道呢?
今年一个很大的感受是,随着增量市场逐渐消失,大家都在卷存量的时候,真的不太适合再过分强调每个人的“成就”了,那些维护系统运行和稳定的,做出“贡献”的个人和团队也应得到认可,否则职场倾轧和抢功劳的问题,在这个招到合适的人已经越来越难的当下会继续放大,非常不利于组织长线发展。幸运的是我们大团队无论如何变化,管理者一直都在强调“长期主义”,希望能一直坚持下去吧。
年度最佳
今年因为阅片、读书量都急剧下降,实在是不太好写。但没关系,还是有值得上榜的成员。
最佳电影:《奥本海默》 我个人认为这是 Chris Nolan 最棒的电影,影院里 3 个小时的时间过得非常快,Nolan 把控庞杂人物和剧情铺陈的能力,让我想到了巅峰时期的 Steven Soderbergh。
最佳剧集:《漫长的季节》 国营厂的背景设定看着实在太有代入感,剧情和表演都非常出色。
最佳书籍:《看见孩子》 上面已经说了很多了,略过。
最佳游戏:《GT赛车7》的 VR 更新 是的,光凭这个最丝滑、最轻松游玩的体验,这个 VR 模式就是我的年度最佳。
最佳软件:微信输入法 没有什么花花肠子的输入法。很聪明的词库和设置同步方式,超快的启动时间,自动在英文字母/数字和汉字之间加空格……等等太多让人舒适的地方了。
写完后再看看,好像今年的回顾内容也不少。我能感觉到我们一家人都在成长变化,没有躺平没有内耗,这种每个人都是“船新版本”的状态,也让我对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
近期评论